市委常委、高新区(燕湖新区)党工委书记、清城区委书记何国森就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广东团重要讲话精神接受专访,提出要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指引,全力当好清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主力军。
5月11日,市委常委、高新区(燕湖新区)党工委书记、清城区委书记何国森接受采访。
1、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谋划清远高新区、清城区的建设发展
当前,全市上下掀起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结合高新区、清城区的实际,请您谈谈对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何国森: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东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新要求,这是新时代广东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完全符合广东实际,完全符合清远和高新区、清城区的实际,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对清远高新区和清城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前段时间以来,清远高新区、清城区通过层层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组建宣讲队伍广泛宣讲、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习研讨等方式,在两区上下全面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接下来,我们一定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真正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体现到两区的改革发展上,凝聚起抓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两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磅礴力量,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谋划清远高新区、清城区的建设发展,奋力开创两区新时代改革发展新局面,努力为广东和清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力量。
重点做到“五个牢牢把握、五个聚焦发力”:牢牢把握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聚焦发力,全力当好清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主力军。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聚焦发力,加快建设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牢牢把握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上聚焦发力,加快广清一体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牢牢把握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要求,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上聚焦发力,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牢牢把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要求,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上聚焦发力,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2、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高新区、清城区是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新区、清城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有何思路举措?
何国森:2017年,高新区、清城区的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31.4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5.4%,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7.4%。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发展质量效益不高、产业层次偏低、新动力不强等问题仍然突出。接下来,两区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个方面的工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深入推进“去降补”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破就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首先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去年关停了落后钢铁产能企业2家、落后陶瓷生产线24条、废旧金属拆解企业12家,动迁了7家印染企业,清退了7个拟开工低效项目,收回土地610亩;其次是严格控制陶瓷生产线,陶瓷生产线控制在84条以内,再次是集约发展再生金属产业,全面取缔了2358家园外非法经营拆解散户,促使555家拆解户实现了入园集中经营。
立就是大力培育新动能,首先是制定出台了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推动科技创新十六条措施、知识产权资助奖励办法,推动传统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其次是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去年,有4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了技改,今年企业技改也在40家以上,再次是推动企业进行智能装备改造,到目前已实现智能化改造项目有10个,设备更新项目12个。
降主要指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和污染物排放,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是全面加快陶瓷生产线“煤改气”,到目前累计完成了19条陶瓷生产“煤改气”改造,今年要完成余下50%的生产线改造任务,目的就是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首先要完善广清产业园、源潭广百南部物流园、清远互联网+创新产业园等产业平台的建设;其次是围绕“5+1”的产业体系,加快引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物流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加快构筑两区产业体系新支柱,实现工业增长新旧动力转换,力争到2020年,两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38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
现代服务业方面,围绕打造“东方奥兰多”———国际化旅游城市这个目标,大力支持长隆项目建设,并积极发挥长隆生态旅游的辐射效应,加快际华园、梦享谷等主题旅游项目的建设进程,使广清旅游集聚区尽早形成效益。与此同时,推动城市商圈的建设,着力打造(城市广场、沃尔玛、大润发)先锋路商圈、(万达广场)飞来湖商圈、(时代广场)新城商圈,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此外,推进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等项目发展,全力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氛围。通过旅游服务业引领、促进现代服务业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2015年清远高新区成为国家高新区以来,以打造粤东西北地区“标杆型”高新区为目标,以成为清远“发展现代产业的主力军、开展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推动高技术企业育成的主引擎、集聚高端产业人才的主渠道”为定位,大力开展科技创新,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全区GDP比重2.1%,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今年高新区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全区GDP比重2.3%;新增省级工程中心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总孵化面积达7万平方米;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家;专利申请量2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00件;专利授权量1000件。并争取用2到3年时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翻番,奋力加入全国高新区百强行列的目标。
3、在高质量推动广清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两大方面持续发力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清远建市30周年。作为“清远经验”“洲心经验”的发祥地,下一步清城区将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力争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市前列?
何国森:作为“清远经验”“洲心经验”的发祥地,可以说,两区的发展历程,就是从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和难题出发,不断改革探索的过程;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就是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开放40周年、清远建市30周年为契机,传承改革基因,把握好改革开放这个“根”和“魂”,继续弘扬习仲勋等老一辈改革先驱敢为人先的精神,以改革再出发的勇气进一步解放思想,以问题为导向更深入、更扎实、更大力度推动改革,重点在高质量推动广清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两大方面持续发力,力争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市前列。
广清一体化是清远扩大开放的最大战略支撑,也是高新区、清城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率先融入珠三角的最主要抓手。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抢抓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振兴发展、广清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难得机遇,努力从3个方面全方位推动与大广州各方面对接。一是加大交通互联力度。加快推进广清城轨一期二期、广连高速、佛清从、广清大道南延线、中低速磁悬浮轨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拉近与大广州和珠三角的时空距离。二是加大产业共建力度。抓好广清产业园、源潭物流园、互联网+创新产业园、省职教基地等平台建设,主动承接广州非国家重点中心城市功能,重点承接智能制造产业化基地、新兴产业生产基地、新孵化项目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努力实现与广州产业的耦合发展。三是加大公共服务对接力度。继续引进华师附中、广外附中、广州正骨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南方医院等一批广州地区的好学校、好医院、好公共服务平台到清城办学、办医、办公共服务,更好地解决群众就医、就学、就业等问题。同时,继续加快在区域市场、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真正实现两地共融发展。
营商环境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广东要在创造良好营商环境上下功夫。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今年我们在积极稳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的基础上,将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和便民服务,集中精力高效推进“放管服”改革,让群众和企业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便利感。
其中,重点是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间,优化营商环境。组建成立了粤东西北地区首个行政审批局,通过将涉及投资建设领域(原住建、人防、水务、发改、经信、环保)6个部门的80项审批事项划转到审批局一个部门集中办理,使相关审批事项的承诺办理时限比总体法定时限压缩了79%,为投资项目落地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与此同时,学习借鉴佛山经验,深化完善基层政务服务“一门式”改革,打造集社保、工商、税务、公安等21个部门的各类业务于一体的“一门式”镇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24小时线上线下自助政务服务大厅,推进社保等业务向村一级延伸,力争实现镇级服务事项从50多项增加至500 多项,村级服务事项从30多项增加至50多项,群众跑办次数从4、5次尽量减少至1、2次,将服务之门开在群众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项工作已选取石角镇为试点,相关试点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当中,今年8月份石角镇“一门式”政务服务将试运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争取今年年底在全区各街镇全面推开。
4、加强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创新社会治理
作为全市的中心城区,清城区社会建设治理任务繁重艰巨。接下来,清城区将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市前列?
何国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清城区通过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治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的短板弱项。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扎实创新社会治理,努力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谈社会治理之前,我想先谈谈社会建设,假如绕过社会建设谈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有序的社会治理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补齐医疗卫生短板,整体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其中,教育方面,在我区2009年创建为非珠三角地区首个省教育强区、2015年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2017年创建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基础上,未来5年,计划投入约14亿元,新建锦兴小学等9所、改扩建田家炳实验学校等20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接收阳光100配套学校等8所小区配套学校,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8万个(其中中小学学位3.9万个、初中学位0.9万个),力争到2020年,全区教育现代化程度达到珠三角中上游水平。
医疗卫方面,以创建卫生强区和建设健康清城为目标,未来4年,计划投入约2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区妇幼保健院等5家区级医疗卫生机构、10 家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5家村(居)卫生服务站,新增床位3240个、医务人员2350名,尤其是确保区人医新院于2020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整体提高区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我区创建为省卫生强区。
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加快建设一批城乡公共文体设施和活动场所,完成全区15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95%以上。
在加强社会建设的同时,社会治理又怎样实现创新发展呢?我想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大力实施“百村千组”工程培养基层组织带头人,试点推行洲心街等城市街道“大工委”制和凤城街东门、麻寺田、西湖、凤宇等社区“大党委”制,集中抓好金创电商产业园等首批8个城市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压实156个村(社区)第一书记的责任,帮助村(社区)抓好创新社会治理,努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实现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有机结合。
加大社会治理创新力度,首先是合理设置社区的管理架构,比如加快在美林湖片区设立规划面积约47.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可达30-40万人的石龙街道并成立石龙街道办事处(暂名),同时完善该片区的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服务机构;其次是扎实推进新型社区治理改革,总结推广凤城街道“党建+社工+志愿者+群团组织”等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健全社区治理良性运转的长效机制;再次是扎实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总结光明社区警务区经验,每个社区建设一个警务区,推动警力下沉社区,实现警务前移,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我们要在培育发展529个各类社会组织的基础上,未来5年计划新培育发展社会组织200个以上;同时,积极实施“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五年计划”,深入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和社工义工活动,增强社会的自治能力建设。